最近,常听说朋友都面对宝宝的“叛逆”问题,为此而头疼,彼此拉扯而纠缠不清。还没有小孩的朋友也有疑问,叛逆期,这三个字好像都是形容青少年,怎么会跟家里的小孩有关系呢?
我大儿子现在四岁,当孩子两三岁左右,我已面对这样的窘境,你说向东,他偏要向西,越是要他做越不去做,几乎什么都跟你反着干。
两岁以前,儿子一直温顺、乖巧。可一到3岁,他好像变了个人似的,特别叛逆、易怒,动辄就大哭大闹,令人头疼不已。
对于儿子的行为,我没有采取喝斥、体罚的方式,“打”不是我想要的教育,看似很难,但并不是不可能。有次,我和朋友分享这个想法,他说我是拿苦来受,“没有办法时,就必须要打。像我,平时打手心,现在我只要藤条拿在手,就万事皆休。这不是比什么灵药都管用吗?也不用跟他太长的拉扯,不是很好吗?”
我听了,点点头,这不能说对错,教育模式千百种,只能说这不是我想要的。打,固然可以很快遏止问题,孩子可是“怕”,而不是“服”。
当时,我曾翻阅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,了解到三岁的他正处于人生的第一个“叛逆期”。在此期间,他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形成,急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的同时,尚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。
儿子行为反常或闹情绪时,我会先和他说道理。看着他似懂非懂的样子,那怕长篇大论,我还是耐心地说完。如果重犯或是不听,就罚他“面壁思过”。我的本意,是希望加深孩子“难过”的感觉与印象,要好动的孩子站立不动,滋味肯定是不好受。
也许有人会问:“小时当然听你的,大了才不会受你这一套呢!”当然,我是从小就开始贯彻这方式,坚持完成,让他呼救无门(爷爷奶奶只能站远远看着),长久下来,就会形成一种模式。
以前,我也会有疑惑:“孩子不打行吗?”一年过后,过程虽然辛苦(要花很多时间说道理和守候他), “忍耐”和“坚持”下来,效果是让人满意的。如今,“说教”和“面壁思过”成了他的禁忌,万试万灵。模式一旦成形,一切都会变得理所当然。值得欣慰的是,孩子虽小,可是学懂了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担当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