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5日星期一

设定限时玩具

  今天,你出门可以不带钱包,但不能忘了带手机,如果没有它,整天会感觉混身不自在,这说明了科技产品的重要性。iPad、iPhone、PSP、电子书等高科技的新玩意,也不再是大人的专属,成了很多孩子的“玩具”,拿到后更是“无师自通”。

 对我而言,现代孩子不可避免接触电子产品。小一点的孩子,可通过电视、电脑、手机上的声音、色彩、图像等培养感知能力,大一点的孩子,操作电子产品也能增强协调及反应能力。但是,过早玩iPad等电子产品,很难说是否影响孩子的智商,但一定会影响其认知和情感。

 因此,适度游戏无太大问题,重要的是大人的掌控,做到“适可而止 ”。

 我记得刚买iPad时,3岁的儿子立刻被它吸引。没多久,图片、短片、游戏,一指通行,玩得比老爸还熟练。起初,我和太太都认为孩子“聪明”,不禁心里夸儿子“学东西快”。但很快发现,久而久之,孩子拿起iPad就不想放下,一玩就是一个多小时,禁止他玩时,就“一哭、二闹”,三嘛,就找他老妈投诉,最后,当然无功而返啦。(哈,儿子啊,你老妈可是和我站同一阵线。)

 后来,心想这也不是办法,原本下载一些讲故事绘本、益智小游戏,本意是教育他,可是,反造成我和他的导火线,每次都得展开拉锯战。于是,在一次争论中,我当着他的面,狠狠地把所有的绘本游戏App都删除,然而,对他说:“好了,我们不用再吵了,以后都不用玩了……”儿子看我如此,吓得呆住了,见我如此正经,不敢再说些什么。

 风波平息后不久,儿子“玩性”死灰复燃,常借意撒娇,哄我再下载。藉此机会,我和他谈条件,每逢假日才可玩,每次15分钟为限,最后,达成协议,每次他玩时,我都会设定闹钟,时间一到就关机,至今,效果还算不俗。

 “阻止不如引导”,孩童时期,正是想像力、创造力、思考能力发育和形成的时期,如何正确引导孩子,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潜力是当务之急。但是,爱玩是孩子的天性,所以,在电子产品应用上,不妨在娱乐性、教学性和互动性上寻找平衡点,让孩子玩得开心,学得快乐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